從信息流到智能音箱,谷歌為何會成為百度的硅谷學徒?
發布時間:2018-10-11瀏覽次數:
如果不是深陷數據泄露泥潭,可能谷歌今年的硬件新品發布會會更有看點。
10月9日,谷歌帶來了今年的硬件新品,三類產品五款硬件。一款Google Home Hub帶屏智能音箱、2款Pixel 3手機、一款Pixel Slate平板電腦,此外還有一款無線充電設備。
令人意外的是,Pixel 3手機和Pixel Slate平板并未能引發市場和消費者關注,反而是Google Home Hub成為本次發布會的焦點。
外媒評價,這款帶有7英寸觸摸屏的智能音箱與百度今年3月發布的小度在家頗為相似。不同的地方在于,受限于隱私問題谷歌取消了Google Home Hub的前置攝像頭。如此一來,在產品使用場景上Google Home Hub難免要弱于小度在家和Echo Show。

百度的硅谷學徒
Google Home Hub并不是唯一一個效仿百度的產品,同一天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也推出了旗下首款自主品牌的硬件設備Portal——一款帶視頻聊天功能的智能音箱。除帶有視頻聊天功能外,其功能和形狀與小度在家更為接近。
無論是Google Home Hub還是Portal,在智能音箱的研發上都有參考百度的痕跡。尤其是谷歌,畢竟Facebook的Portal更注重社交和在線會議,而谷歌除了將Google Home Hub定義為智能家居中樞外,更多的是要展示和強化自身的語音搜索和AI能力。
谷歌進入智能音箱市場的時間并不晚,但在這塊市場谷歌不僅慢于亞馬遜,同樣也落后于百度。在海外市場,谷歌從今年年初開始借助一系列營銷活動將Google Home的市場份額提升至28%,但仍少于亞馬遜Echo的41%。
Google Home和百度智能音箱沒有直觀的市場份額對比數據,不過從Google Home Hub來看,谷歌也看到了屏幕智能音箱的市場前景,而在Google Home Hub發布之前的7個月,市面上為數不多的幾款屏幕智能音箱,比如百度旗下的小度在家,都有可能是谷歌的參考案例。
早些時候,谷歌在搜索產品和服務上也做出了重大改變。在搜索框下加入了信息流和視頻服務,這被外界認為是在效仿百度。眾所周知,早在2016年,百度就在搜索引擎中加入了信息流服務,并且經過兩年多的發展,信息流已經成為百度重要的營收來源之一。
谷歌的困境
盡管谷歌效仿百度,加入了信息流服務,但因為時間尚短,目前其信息流服務的貢獻并不明顯。外媒對于谷歌增加信息流業務的評價,大多集中在其廣告市場遭到擠壓之上。
谷歌的壓力來自于Facebook和亞馬遜。
2017年,谷歌廣告收入增長了20%,達到954億美元,占據了美國廣告近一半的市場份額。但自2012年Facebook開辟移動廣告業務以來,亞馬遜似乎也將成為谷歌的廣告業務又一個潛在威脅。
eMarketer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,亞馬遜已成為美國第三大數字廣告平臺,僅次于谷歌和Facebook。這對谷歌來說,并不是一個好消息。
更重要的是,亞馬遜在智能音箱市場取得的巨大成功,令谷歌感到不安。基于語音技術的搜索和服務,將會對谷歌以圖文、視頻為主的搜索產生威脅。所以谷歌過去半年對Google Home大力投入,以此減輕亞馬遜對自己帶來的損失。
同時,在傳統搜索廣告市場,效仿百度推出信息流服務。從主要業務構成來看,谷歌與百度兩個搜索引擎巨頭有太多相似的地方,所以在業務創新上谷歌效仿百度并不奇怪。尤其是,百度信息流業務的發展在短短兩年內便走上了快車道,充分驗證了搜索引擎與信息流之間的業務協同,同時百度還將AI能力滲透到信息流業務中,這對谷歌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模版。
而百度之所以能在某些方面走在行業前列,在我看來有幾點原因。其一,中國市場足夠大,用戶多數據多,AI時代這是很重要的基礎;其二,智能音箱和信息流都需要很強的技術底蘊,百度近幾年不僅吸引了吳恩達、陸奇等國際頂級的技術人才加盟,自身也帶出了具有很高實力的本土團隊;其三,谷歌自身陷入了對利潤的過度追求中,此前我們曾寫過谷歌賣假藥、侵犯用戶隱私等問題,其原因是利潤至上導致,最終使得谷歌在創新上慢了一拍。
可以預見的是,來自Facebook和亞馬遜的沖擊會在未來幾年內加劇,對于谷歌而言,它要做的一方面是在業務層面創新并保住固有市場,比如我們看到的智能音箱和信息流,另一方面大家是否還記得前段時間傳出的谷歌返華鬧劇,雖然最終不了了之,但也能從側面看出,現階段下谷歌對中國市場的渴望。
谷歌百度化
這并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,盡管此前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大多都在參照美國互聯網公司,無論在產品形態還是商業模式上。
不過這種情況未來將會發生轉變。
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聯網用戶,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,中文互聯網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自我發展的生態。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之后,智能硬件浪潮的爆發奠定了萬物互聯的發展基礎,同時云計算、大數據的出現引出對AI的狂想。
現階段的中文互聯網,已經有走出模仿、抄襲的趨勢,通過物聯網、AI等技術向變革和創新邁進。
比如說阿里的新零售,線上與線下零售行業的統一,其核心就在于技術、數據和云的運用。再比如百度的AI能力,從智能音箱到無人駕駛,背后也是技術、數據和云的功勞。
為何說谷歌百度化,中國互聯網公司今天的創新能力是一大前提。
回到谷歌百度化的問題中來,這不是說谷歌在抄襲或模仿百度,而是中美科技巨頭的前瞻性和戰略意圖達到了出奇的一致,不同的是各自的布局速度。
比如說在AI技術上,中美科技巨頭都看到AI在未來商業社會能夠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價值,但是在布局速度上,中美就出現了不同。百度AI能力的落地,已經覆蓋各個領域,DuerOS的設備激活數量已經突破1億,搭載到眾多企業的產品之中走入了家庭。阿波羅L3階段無人駕駛功能與車聯網技術已經準備搭載到比亞迪、長城、長安的汽車之中了。
過去我們說中國跟隨美國,其實是創新腳步慢了。今天中國市場已經發展到足夠大,有資金、有成熟的產業鏈和管理模式,有高精尖的人才儲備,也有全球最多的用戶和數據,所以未來在創新上我們可能不再追隨,而是趕超。(驅動中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