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展工業互聯網:平臺型企業將迎來新一輪機遇期
發布時間:2018-11-09瀏覽次數:
“互聯網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趨勢是什么?”在11月7日至9日于浙江烏鎮召開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,面對媒體拋出的問題,與會專家的答案不約而同:人工智能+……
大會發布的《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》預計,未來5年全球智能制造行業將保持10%的年均復合增速。事實上,不只是制造領域,記者在大會現場看到,從無人駕駛、刷臉找人、拍照解題、智能語音售票機,到輔助醫療……人工智能正與各類產業全面發生“化學反應”。

“全球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新一輪創新活躍期。在這樣一個活躍期當中,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些新興技術迭代加速,各種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經濟社會起到了更好的支撐和引領作用。”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副院長李欲曉說,尤其是人工智能,作為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性前沿技術,引領了各個行業的深度變革。在技術、產業、數據等方面,催生了爆發式的發展進程。
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不斷壯大,相關企業已達2000余家,在智能芯片、計算機視覺、自動駕駛等領域,涌現出一批獨角獸企業,截至2017年底,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0億元,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2200億元。
“融合應用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機遇,具有不可限量的發展新空間。”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。
但應注意的是,“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,更多的希望要寄托在人工智能的進步上,而人工智能的雙刃劍特征會愈演愈烈,需要從法律、技術各方面揚長避短。”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表示。此外,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提醒,國內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基礎層面仍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,相關企業及科研機構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。
為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機遇,促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,陳肇雄建議,下一步應加強基礎理論研究,強化科技應用開發,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;促進人工智能與云計算、大數據、5G等技術交叉融合,深化同一、二、三產業融合發展;同時,還應加強人工智能相關法律、倫理、社會問題研究,完善人工智能產業政策,建立人工智能標準、測試、知識產權等服務體系,加強技術標準、數據資源、監管治理等國際交流等。 --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(記者安娜、朱涵)